為傳承、守護粵劇文化,由澳門大學校友會主辦的「粵劇曲藝傳承工作坊」昨日下午在十月初五街大龍鳳茶樓舉行,活動邀請非遺學者及本澳和內地粵劇演員分享粵劇的發展歷史,表演技藝及個人經驗,與本澳戲迷交流互動,共同探討粵劇傳承。現場邀請內地粵劇演員登台獻藝,並教授粵劇做手、唱功及步韻等,約50人參與活動,場面熱鬧。

  澳門大學教育學院教授、澳門非遺研究學者張澤珣,澳門著名粵劇文武生、粵劇導師朱振華,澳門資深粵劇愛好者、大龍鳳茶樓負責人陳慕蓮,內地著名粵劇演員梁彥作主題演講,梁彥同場與年僅10歲的粵劇演員楊天天獻上折子戲《遊園驚夢》。

  冀吸引年輕人加入粵劇傳承

  澳門大學校友會理事長葛萬金致辭時表示,粵劇是廣東省內富含歷史價值的劇種,同時也是我國戲劇文化中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一項。在粵劇的傳承與發展中,內地得益於人才儲備的充足及訓練體系的完善,培養不少年輕粵劇演員,並得以投身於粵劇表演行業。反觀澳門,雖然在大龍鳳茶樓聚集一幫粵劇戲迷,但多數為年長、有經濟實力的戲迷。期望透過舉辦工作坊,宣傳粵劇文化及魅力,促進更多青少年加入粵劇的發展及傳承行列,聚集各方力量,助力粵劇發展及傳承生生不息。

  陳慕蓮分享指,大龍鳳茶樓從八十年代起舉辦曲藝會,並每晚在此唱響粵劇曲目,期望倡助該平台,在澳門更廣泛地傳播粵劇文化,甚至傳播到祖國更多地方。如今的大龍鳳茶樓開放給更多粵劇愛好者參與,練習唱腔、操練技藝。有感目前本澳粵劇舞台日漸減少,承諾將繼續為本澳粵劇愛好者保留大龍鳳茶樓曲藝會平台,並邀請本澳粵劇愛好者、傳承者透過大龍鳳茶樓曲藝會舞台,邀請大灣區有關團體及機構共同合作,攜手宣傳及傳承粵曲文化。

  張澤珣詳細介紹粵劇的發展情況,2006年粵劇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2009年列入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而澳門則從2017年起,將粵劇列入了澳門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1年,澳門開始申報70項被列入名單的非遺項目,雖還未成為國家級非遺項目,但可見政府的重視及廣泛的民眾基礎對非遺的傳承和傳播是十分重要的。

  粵劇歷經演變在澳煥發光芒

  朱振華分享粵劇的歷史及戲班的發展歷程,並詳細介紹澳門傳統戲院的興衰歷史。他提到,永樂劇院興建的想法是曾任澳門鏡湖醫院院長柯麟提出的,劇院的建成亦離不開其助力,永樂劇院後成為澳門「唱大戲」的重要舞台之一,也承載澳門世世代代有識之士對祖國忠誠及熱愛的情感。

  談及年輕人傳承粵劇的現狀,他認為,演藝學院有粵劇培訓課程,也樂見有很多社團舉辦訓練班,在澳門能看到一幫小朋友參與粵劇演出。粵劇經歷了數百年的發展和演變,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社會背景下,都保持著強大的生命力和包容性,相信有社會各界的關注,粵劇將繼續在新時代煥發光芒。
20240225_市民日報20240224 (30)20240224 (27)活動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