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08_大腸癌的成因, 預防及治療方法專題講座
2023-07-02 • 分類: 學術活動, 校友活動
【市民日報訊】保健、養生等已成為都市人的熱門話題,為呼籲大眾注重身體健康,了解慢性疾病,澳門大學校友會昨在東湖海鮮火鍋酒家舉行「大腸癌的成因,預防及治療方法」專題醫療講座,邀請醫療保健方面的專家向與會者介紹大腸癌,期望推廣「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的原則,降低大腸癌致死的風險。澳門大學校友會活動籌委主任梁志堅致辭時稱,健康相當重要,當代人出現「三高」(即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的情況並不罕見,講座邀請相關領域的醫生講解如何透過改變生活習慣預防大腸癌等慢性疾病外,亦介紹如何透過保健品改善自身身體狀況,以達到預防疾病作用。
澳門醫護志願者協會青年委員會委員、仁伯爵綜合醫院普通外科專科住院醫生盧健慶介紹稱,大腸癌源於大腸黏膜正常細胞的異常增生,經過多次變異後轉變為息肉,再由息肉轉變為腫瘤。正常細胞異變成癌細胞的時間可長達10年或更久,在這段期間及時切除息肉可有效預防腸癌發生。而根據澳門癌症登記年報,2016年澳門新發癌症個案共1601例,其中大腸癌289例;2016年澳門大腸癌死亡個案共120例,為第二致死性癌症。他指出:大腸癌成因未完全明確,但研究提示大腸癌發生與環境因素息息相關,家族中有腸息肉或腸癌病史、50歲以上、肥胖、缺乏運動者、吸煙、酗酒等人士有較高患腸癌風險。大腸癌常見症狀包括大便有血、有黏液或呈黑色;排便不盡感;不明原因體重下降;腹部不適或有腫塊;不明原因的貧血症狀;大便習慣改變等。預防大腸癌方式包括多吃蔬果、維持理想體重、每日至少做30分鐘體能活動、不吸煙嗜酒等。此外,本澳亦推行大腸癌篩查計劃,為有患病風險但無症狀人士進行一系列檢測,達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老年人補充益生菌以菌治菌養腸
中科健康國際(澳門)有限公司總經理何曉妍表示,腸道是人體非常重要的器官,與人體健康息息相關,腸道中幾千萬個神經細胞組成腸道神經系統,起指揮官作用,所以被稱為「第二大腦」。腸道中包括有益菌與有害菌,菌群失調可造成便秘腹瀉、免疫力低下、過敏風濕、皮膚老化等。有益菌可產生消炎、鎮痛、抗氧化的物質,對人體有滋養保護作用;有害菌則可產生神經毒素、致癌物質和游離抗原,進入血液後能引起各種慢性疾病。她續表示,有害菌是破壞人體健康根源之一,常服抗生素或其他藥物;飲食結構不合理;作息不規律、不定時排便等,都會導致有害菌在腸道菌群中佔上風。有益菌可抑制有害菌生長,抑制有害菌產生的毒素,達到預防或治療腸道綜合症、呼吸道感染、生殖系統感染等。因55歲後,身體代謝功能逐漸下降,尤其消化系統,腸道老化會帶來腸道排便不通暢,腸內毒素堆積等後果,所以老年人更應補充益生菌,抑制體內有害菌生長,降低患結腸癌的風險,做到以菌治菌,以菌養腸。